2025年7月6日,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赴江苏省南京市“追溯秦淮记忆、赓续金陵文脉、焕发古韵新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京遇难同胞纪念馆与甘熙宅第,开展历史与民俗文化探访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张宇文、熊子源、严方、李泉龙在带队老师柳婕的指导下,聚焦纪念馆中承载的历史记忆,探寻甘熙宅第传统民居里蕴含的民俗文化。
一、纪念馆追思,铭记八十载民族伤痛
上午9时,团队踏入南京遇难同胞纪念馆。步入纪念馆,沉重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团队成员放轻脚步,沿着展馆路线缓缓前行。墙上悬挂的历史照片,定格着硝烟中的断壁残垣与遇难者的绝望神情;玻璃展柜里的实物展品,从沾满血污的衣物到锈蚀的武器,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循环播放的影像资料,更是用动态画面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场景全方位铺展在眼前。
图为本次研学地之一:遇难同胞纪念馆 (张宇文 摄)
在史料陈列区,泛黄的文献资料在灯光下泛着沉重的光泽。玻璃展柜里,斑驳的日记、残缺的照片与锈迹斑斑的遗物相互印证,将八十多年前的苦难具象化。队员们驻足良久,目光扫过每一份证词的签名,掠过每一张历史照片里的伤痕,沉默中,悲愤与震撼在心底翻涌,更读懂了“铭记”二字沉甸甸的分量。行至“万人坑”遗址展厅,气氛愈发肃穆。层层叠叠的遇难者遗骨静静陈列,颅骨上的裂痕、肢骨的断裂痕迹清晰可见,无声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
图为团队成员在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研读历史资料 (熊子源 摄)
图为遇难同胞纪念馆内部展区 (李泉龙 摄)
二、甘熙宅第探秘,感受百年民俗风情
下午14时,团队来到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宅第)。这座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民居建筑群,是南京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被誉为“金陵第一宅”,如今也是南京民俗博物馆的所在地,集中展示了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
图为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宅第)内部展区 (严方 摄)
在甘熙宅第,队员们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宅第坐北朝南,采用多进穿堂式院落布局,整体建筑古朴典雅。成员们了解到,甘熙宅第的建筑设计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比如门窗上的木雕图案,有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神话故事等,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展区活动(李泉龙 摄)
在民俗展示区,队员们体验了南京的传统民俗活动。在素纱禅衣展台,团队成员熊子源通过架盘天平的称重体验,切实感受到了素纱禅衣的“轻”;在宅第的互动场所,队员们体验了编织的趣味,领略了这一南京本土技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们参与编织技艺活动 (严方 摄)
图为团队成员们在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宅第)合照 (团队自摄)
八十载纪念馆的沧桑岁月,让团队成员深切触摸到中华民族于苦难中挺立的不屈脊梁;二百年甘熙宅第的烟火传承,则让成员们清晰望见传统生活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续脉络。正是这份在历史磨难中淬炼的民族精神,与在民俗传承中绵延的生活活力,共同交织成南京城深沉而鲜活的文化底色,也让每一份城市记忆都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种。(作者: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张宇文、熊子源、严方、李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