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簇橙红窑火在铁皮炉膛中跳跃,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品卫文创园负责人姚思杰半蹲在窑口,屏息凝神。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开炉,“成了!”他低呼一声。茶盏上一道金丝铁线裂纹在釉面舒展,蜿蜒如黄河古道。
黄河如带,在腾格里沙漠的臂弯里折出一道金色的“U”形长弧,将沙坡头区揽入怀中。这是座年轻的城市,2004年原中卫县撤县设市,2016年8月,沙坡头区正式以市辖区独立运转。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年轻的城市与数千年的黄河文明相视,该如何回望自己的文化记忆?
为黄河古瓷寻找新的生长点
沙坡头区常乐镇下河沿,又名老窑沟。5年前,姚思杰来到这座黄河畔的古窑址,找寻破碎的瓷片。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黄河水携来的泥沙富含高岭土和石英,经年沉积形成独特的‘胶泥层’,加上沙漠釉料与煤炭资源,傍河而建的瓷窑曾借水路将瓷器销往各地。”翻阅县志,姚思杰逐渐了解沙坡头自古以来作为制瓷重镇的过往。
“每件古瓷都承载着黄河文化的记忆。”姚思杰指向一片废墟,“这里原来到处都是陶瓷作坊,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窑址。可古瓷烧造技艺随着时光逐渐模糊,如果我们这代人不主动保护,很可能面临失传。”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决心传承黄河古瓷,姚思杰同辗转寻访到的老制瓷人李成仁一道,组建制作团队,复刻揉泥、拉坯、修坯等18道古法工艺。“光黄河泥就得淘洗7次,去除里面的砂砾。”姚思杰说,经过多年的实地调查,团队在黄河滩涂20余处取样点中,最终锁定了常乐镇一段古河床的紫红色黏土,作为黄河古瓷生坯捏制的最佳原料。
泥坯在手艺人的指尖生长,成为茶盏、执壶等各式器型;窑火跃动中,黄河泥在1280摄氏度高温下迸发出“窑变”奇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如今,在品卫文创园内,黄河古瓷12类器型年产量逾万件,30%通过跨境电商销往海外,千年窑火得以活态延续。
让非遗“活”成年轻人喜欢的样子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复原技艺,更要让古瓷走进现代生活。”青年设计师孙晨的工位上,贴着一幅黄河河道卫星地图。黄河的蜿蜒形态与錾刻工艺结合,被转化为茶器上的浮雕纹饰,由他设计的“九曲纹”系列古瓷茶具,单款年销售额突破10万元,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奖。
孙晨这样的年轻人正成为非遗创新的主力。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品卫文创园内,数字直播间每日开播,单场观看超万人次;研学课程已吸引5000多名学生前来,体验亲手捏制黄河泥陶器。“每年秋天,我们举办‘黄河手造节’,集结黄河流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技艺展演。”姚思杰说。
更多新技术被应用于非遗传承。3D扫描仪对准西夏瓷片,数字建模还原器皿的弧度;激光雕刻机在泥坯上镂刻出大麦地岩画图案;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游客用手机对准瓷盘,便能看见黄河波涛从釉面奔涌而出。品卫文创园的“青年创新工坊”内,年轻力量正重塑着文化传播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