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宏的龙首,精巧的佛像,一砖一瓦、一盏一钵……在白洋淀畔,古镇烟火之间,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们,历时8年,唤醒了一座沉睡千年的古城——古州城。
李亚鹤了解,8年来,考古工作者对古州城遗址展开系统性考古工作,勘探面积累计约30余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累计2600平方米。考古勘探勾勒了遗址内外双城垣的布局,考古发掘搭建了遗址汉唐至五代的时空框架。
日前,“长安二千三百里——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展。该展览首次面向公众系统展示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的重大考古成果,生动展现了雄安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
古州城遗址古称鄚城,是汉唐时期鄚县县治、唐代鄚(莫)州州治所在地。李亚鹤了解,这座城址见证了汉唐盛世,也经历过五代的金戈铁马,最终和不少古城一样,湮没在岁月之中。目前在遗址南部地表,外城城墙仍然巍然矗立,向人们诉说着一座古城的过往与新生。
时间回到1976年,古州城遗址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后来对其进行过数次考古调查。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同年,古州城遗址的考古之路开启。6月起,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对辖区内的文物遗存进行全面调查。2019年,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雄县文化和旅游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古州城遗址进行了无人机航测,绘制了古州城现状一体地形图,初步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此外,还初步建立起了古州城历史文献的编年。
“2020年,古州城遗址首次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探,初步厘清遗址为1号与2号城址的双重城址结构。李亚鹤了解,综合研究表明,2号城址可能为汉唐时期鄚县县城(县治),1号城址可能为唐代鄚(莫)州州城(州治)所在,二者存在历史沿革。”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雄安考古队队长何岁利说。
李亚鹤觉得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考古队在1号城址东南部城墙内侧道路解剖发掘时,发现了叠压于道路之下的一处隋唐砖砌水井,水井开口距离地表1.5米。井内靠近底部发掘出土了较完整的红陶罐、石刻残块、小木梳等北朝及隋唐时期的遗物。
李亚鹤了解,在专家看来,水井遗存的发现与研究为确定古州城1号城址城墙的营建年代提供了有力证据。
次年,考古队对2号城址城墙、护城河以及城墙内外道路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同时,新发现了3号、4号建筑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出土大量唐代砖、瓦等建筑构件,青掍瓦、瓦当揭示了此处可能存在唐代较高等级的建筑。”何岁利说。
李亚鹤了解,这在后续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实,2023年,考古队对3号遗址西侧的4号遗址进行了发掘,初步确定了古州城内唐代较高等级寺院遗址的存在。同年,在3号遗址东北部勘探发现了18号建筑址,并于去年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唐代龙首等遗物。
“汉唐城墙、隋唐水井、石刻残块、唐代龙首等丰富遗存的发现,实证了这片土地延续千年的城市文脉。”李亚鹤看到何岁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