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三下乡”活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号召,7月4日、7月15日至19日,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宣陉遗韵颂八十·梆花窑火续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地,开展井陉窑、井陉拉花、河北梆子等非遗项目传承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探寻非遗文化传承路径,为传统艺术注入青春活力,同时以实际行动迎接合肥工业大学80周年校庆。
花鼓戏韵里的传承坚守 7 月 4 日,皖南花鼓戏博物馆内,泛黄的老照片在展柜中静静陈列,照片里年轻的杨玉屏正专注排练,引得实践团队成员驻足凝视。作为皖南花鼓戏非遗传承人,杨玉屏带领队员们走过一个个展区,从早期的演出道具到不同时期的剧本,系统梳理着这一剧种从民间小调发展为成熟剧种的轨迹。“这些老物件背后,都是一代代艺人的坚守。” 杨玉屏指着一套褪色的戏服说,这些展品勾勒出花鼓戏清晰的艺术轨迹,也让大家对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采访中,杨玉屏详细讲述了皖南花鼓戏的独特唱腔与表演技巧,分享了多年来坚守传承的经历。她特别提到,为庆祝合肥工业大学 80 周年校庆,自己创作了一首融入花鼓戏元素的歌曲:“想用熟悉的旋律,让传统艺术走进校园,架起传统与校园的桥梁。” 在杨玉屏和吴静的指导下,队员们开始学唱这首定制歌曲。“注意唱腔的转音,身段要随节奏自然舒展。” 吴静老师边示范边纠正,队员们反复练习,从生涩到渐入佳境,在互动中感受戏曲魅力。
当天下午,一场小型表演在皖南花鼓戏博物馆上演,三十余名同学观看,悠扬的花鼓调与校园记忆交融,掌声不时响起。此次花鼓戏之行,让队员们在亲身体验中拉近了与皖南花鼓戏的距离,也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 老一辈艺术家的坚守、年轻一代与传统艺术的共鸣,让大家明白青年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欣赏者,更应成为主动参与的传承者。
图为吴静指导队员学唱花鼓戏校庆歌曲。张浩 供图
井陉窑火中的千年匠心 7月15日,石家庄市井陉县陶瓷水镇的窑洞前,双河汇博物馆负责人于会明指着一处古窑遗址说:“这里的陶土含铁量高,烧出的瓷器自带温润光泽。”井陉窑遗址位于南横口村,地处绵河与甘陶河汇流处,因交通便利且丘陵山地遍布优质陶土,为陶瓷烧制提供了天然条件,成为河北四大民窑之一井陉窑的诞生地,如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处窑洞,静静承载着旧时乡土的烟火记忆。 于会明向团队介绍,井陉窑的历史可追溯至隋朝,明清时期作为民窑进入盛烧阶段,位于河北四大名窑之列。他从陶瓷原材料入手,按时间顺序为团队成员梳理井陉窑的发展历程,并逐一展示各时期的代表性陶瓷器物。
下午,团队成员来到井陉陉窑陶社体验店,亲手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指尖抚过温润的泥坯,在旋转的拉坯机上,随着力道轻重缓急的变化,伴着老师的指导与帮助,泥料逐渐塑形,从扁平的底座慢慢隆起弧度,最终勾勒出器物的雏形。 除了亲手制作专属于自己的陶瓷作品,团队成员更以匠心寄情——为迎接合肥工业大学八十校庆,特意共同创作了一件陶瓷盘作为贺礼。这份带着窑火温度的礼物,既凝结着实践中对传统技艺的体悟,也承载着学子对母校的诚挚祝福,让千年陶艺与青春校庆相映成辉;这亲手创造的过程,让大家真切触摸到传统技艺的温度,更体会到千年窑火传承中,匠人对每一寸泥土的敬畏与匠心。
图为队员们在拉坯机上制作陶瓷雏形。张浩 供图
井陉拉花里的刚柔密码 7月16日至17日,团队在井陉县对井陉拉花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其历史与发展,挖掘并感受其中文化内涵。 团队首站抵达井陉县文化馆。在馆内的井陉拉花专题展厅,入口处“六合同春”的牌匾格外醒目——这不仅是一则曲牌名,更隐喻着天下兴盛繁荣的文化意涵。井陉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高国亮为团队进行了生动详实的讲解:“井陉拉花在音乐、舞蹈的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韵味。”其音乐融合了山西民歌与河北吹歌的韵味;舞蹈语汇如“翻腕”“拧肩”“吸腿”等,更是其他秧歌所不具备的特色。
为深入了解井陉拉花在当代的传承现状,团队跟随文化馆工作人员,走进了专门为少年儿童设立的“井陉拉花少儿传承班”。步入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正聚精会神地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团队成员加入了小学员的行列,从最基础的“握扇”“立扇”“拧肩”等动作学起。看似简单的动作,要做到位、做出韵味却非易事。团队成员认真学习,老师则及时纠正动作,耐心讲解要领。一轮体验下来,成员们不禁感叹:“这些动作做起来好难!”切身感受到了井陉拉花技艺的精妙与不易。 为探寻井陉拉花在原生民间土壤中的真实生命力,当晚,在文化馆的指引下,实践团队来到了井陉县全民健身中心广场,加入了由老一辈民间艺术家自发组织的露天拉花练习队伍。老艺术家们精神矍铄,舞步稳健,热情地现场教学,团队成员紧随其后认真学习。本次探访的高潮与深度思考,来自于对井陉拉花市级非遗传承人高香瑞老师的深度采访。高香瑞老师动情地回顾了早年学艺的艰辛历程:没有教材,全凭师傅口传心授、手把手教导;条件艰苦,周期漫长,全赖一份常人难以想象的恒心与毅力支撑。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深沉敬畏,才确保了拉花技艺得以代代相传,血脉不断。
图为两位队员与井陉拉花幼儿班一起学跳井陉拉花。张贝尔 供图
梆子声中的古今对话 7月18日,团队踏入河北梆子剧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剧院负责人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其发展脉络:从清乾隆年间初具雏形、道光年间正式形成,到民国时期流派纷呈,直至当代的创新传承,每一段历程都凝聚着历代戏曲艺术家的智慧与坚守。 实践当天,剧院为团队呈现了《三娘教子》《吴汉杀妻》《瓦桥关血战瓦桥》三场经典剧目。《三娘教子》以细腻的唱腔和传神的身段,深情刻画三娘抚育养子的艰辛;《吴汉杀妻》凭借跌宕剧情与激昂伴奏,深刻展现主人公忠孝两难的抉择;《瓦桥关血战瓦桥》依靠恢弘场面与铿锵武戏,生动再现古代将士保家卫国的壮烈史诗。
团队有幸专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王瑞楼。王瑞楼老师回忆其艺术生涯,分享了学习与传承河北梆子的经历。凭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精湛技艺,她在河北梆子舞台上成就斐然。她特别提及,当年演出后曾受到毛主席、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勉励。这段珍贵且难忘的经历,是她在戏曲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7月25日,团队再次来到河北梆子剧院,身着戏服亲身体验河北梆子的魅力。油彩触碰肌肤,在凉意中开启蜕变,老师一笔一画勾勒脸谱,引领大家学习水袖翻飞、云手流转的动作。“举手投足间,方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高亢的梆腔直击心灵,古老韵律与青春身影交织,让传承有了生动模样。这一刻,青春与古老碰撞,热爱于无声处生长,当掌声为尝试响起,文化自信在心中扎根、绽放。
图为对河北梆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瑞楼老师进行采访。张贝尔 供图
图为队员体验河北梆子 张贝尔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契合党的二十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导向。从井陉窑创新创作、井陉拉花青年体验到河北梆子当代传播,一系列实践既得益于国家对非遗保护的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也体现了“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要求,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激活传统艺术生命力的实践动能,让非遗在青春力量参与下焕发新彩。
(作者: 张昊萱 王忆衡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