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5岁的爷爷在百寿图上落下遒劲的“寿”字,当82岁的奶奶在套圈游戏中笑称“回到小时候”,当独居老人将志愿者的手紧紧握住不愿松开——这个夏天,西安航空学院理学院“青春助老行,共话夕阳红”暑期社会实践队,用16天的时光,在西安的社区与照护中心之间,编织出一张跨越年龄的温暖网络。从前期调研到精准服务,从集体行动到返乡延伸,这群青年以“俯下身”的姿态,完成了一场与银发岁月的深度对话,更在实践中读懂了“敬老”二字的千钧分量。
调研先行:让服务精准触达“最真切的需求”
7月的西安,暑气渐浓。实践队的第一步,是带着“问号”走进老年人的生活场域。7月8日至10日,队员们先后走访西安航空学院莲湖校区退休处、延光社区及福禧康长者照护中心,在与离退休教师的促膝长谈中,在跟社区老人的日常闲聊里,在观察照护中心的起居细节间,他们敏锐捕捉到被忽略的需求:老教师们渴望实用的健康知识,社区独居老人期待日常的陪伴,照护中心的长者们藏着对“被需要”的渴望。
“一位奶奶说‘不是缺东西,就是想有人说说话’,这句话让我们突然明白,助老不只是物质帮扶,更要‘走心’。”实践队队长在调研日记中写道。这场为期三天的“需求画像”,为后续活动定下了“精准滴灌”的基调:健康服务要贴合老教师的生活习惯,陪伴活动要尊重长者的兴趣偏好,社区服务要聚焦独居老人的安全与孤独。
多元服务:让温暖在“互动”中自然流淌
7月11日,“银龄健康护航计划”在西安航空学院莲湖校区启动。没有生硬的宣讲,队员们将中医养生知识转化为“手把手教学”:教老教师们按揉穴位缓解疲劳,示范简单的颈椎操适配日常起居,搭配贴心的义务劳动,让健康关怀在“边学边做”中落地。一位退休教师笑着说:“孩子们讲得细,比自家孙辈还耐心。”
艺术与文化,成为连接青春与银发的另一条纽带。7月12日的曼陀罗绘画体验课上,当志愿者握住老人微微颤抖的手共同填色,原本拘谨的奶奶逐渐舒展眉头,笔下的图案也变得灵动起来;7月14日的“共绘百寿图”活动更成了一场时光的对话——志愿者们讲解“寿”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老人们则分享年轻时练字的故事。95岁的爷爷挥毫时,围观的队员们自发鼓掌;邻座奶奶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完成作品,举着宣纸像孩子般炫耀:“这个比刚才的好!”笔墨间流淌的,不仅是书法的韵味,更是代际间的信任与默契。
陪伴的形式,远不止于此。7月13日,福禧康长者照护中心的老人们在队员的陪伴下走进公园,歌声、故事声与健身操的节拍交织成最动人的晨曲;7月15日的干花相框手工课上,长者们用干枯的花瓣拼出“家”“平安”等图案,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生活的热爱;7月16日的套圈游戏里,李老爷子精准套中葡萄的瞬间,引发满堂欢笑,82岁的陈奶奶那句“像回到小时候赶集”的感慨,让在场的年轻人突然懂得:快乐从无年龄界限。
7月17日的集体生日会,更是将温情推向高潮。扭扭棒折成的康乃馨还带着手温,《映山红》《东方红》的旋律便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老人们跟着哼唱的模样,让经典老歌成为跨越时空的共鸣。当烛光点亮86岁陈爷爷的脸庞,他紧握志愿者的手说:“比家里还热闹”时,蛋糕的香甜里,早已融进了“家人般”的牵挂。
深度共情:在“俯身”中读懂敬老的本质
7月18日,实践队的活动转向更细微的陪伴。在福禧康长者照护中心护工的指导下,队员们学做“辅助者”:协助老人进行关节活动,为行动不便的长者洗脚。俯身的瞬间,隔阂悄然消融——“阿婆年轻时去过哪里?”“爷爷这手艺练了多少年?”家常话里,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一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当奶奶的手自然搭在我肩头,那种被依靠的感觉,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7月19日的“跨越年龄的对话”中,队员们成了“倾听者”:95岁奶奶分享“不计较”的长寿哲学,90岁工程师回忆建设祖国时的骄傲,86岁退休教师与队员约定“明年再来讲故事”。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讲述,让青年们明白:老人的经历,是民族的记忆;倾听他们的故事,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
7月20日,延光社区里,队员们与社区工作者并肩行动:登记租户信息摸清“家底”,宣传水电气安全守护“清凉”,慰问独居老人时留下“有需要随时找我们”的承诺。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让社区的烟火气里多了份青春的炽热。
薪火延续:让助老从“实践”变成“习惯”
7月21日至24日,实践队的“战线”延伸至全国各地——队员们回到家乡,为自家老人读报、陪邻居奶奶买菜、帮社区老人检查电器。从西安到各地城镇乡村,这场始于暑期的助老行动,悄然变成了青年们的生活习惯。
16天的实践结束了,但我们与老人们的约定还在继续。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与老人们的相处远非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而是一场心灵的碰撞与情感的交融。那些看似平常的陪伴与倾听,让他们触摸到岁月沉淀的厚度,也体会到自身被需要的价值。这种双向的温暖互动,让他们明白敬老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真诚与担当,是青年与时代对话、承接文明薪火的具体方式。这场实践更让他们懂得,青春力量与银发岁月的相遇,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回应时代需求的生动实践,彰显着新时代青年用行动诠释责任、用温情连接代际的深刻意义。当青春的朝气遇见夕阳的从容,双向奔赴中,开出的是文明传承之花,结出的是社会和谐之果。(西安航空学院:“青春助老行,共话夕阳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